毛振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
以下观点整理自毛振华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0年5月)上的发言
警惕去中国化的全球化,用市场化的方法支持出口
关于疫情对外部需求冲击的分析,我想大家有必要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我建议要高度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需求锐减,奢侈型消费需求和刚性需求同步走弱。每个国家的出口都是别的国家的进口需求。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下行,民众收入减少,会带来总的进口需求的减少。在减少的需求中,有一部分是奢侈浪费型的消费,这类消费的减少可以说是正常的。为什么说是正常的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这种奢侈型、浪费型的消费,一定程度上是依靠信贷支持的;在经济形势整体下滑的时候,这些需求自然会出现下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疫情带来的居民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更重视储蓄,这类消费的减少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有可能会引起全球相关产业链的重构与收缩。同时,疫情以来,食物、原油和矿产品之类的刚需也出现减少趋势。在奢侈浪费型消费需求和刚性需求均下滑的情况下,任何国家要完全扭转外贸走弱的趋势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外部需求出现的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调整。
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如果把每个国家都看成一个城堡,国家边界视作护城河,那么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就可以看作护城河上的吊桥。在全球化情况下,每个城堡各个城门前的吊桥都是放下来的,方便人员和经贸往来。但在当前情况下,各个城堡都在把吊桥拉上去,有的城堡可能留下一个,有的城堡甚至把吊桥全拉上去了。当前这种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剧的趋势,同样会导致全球需求的下降,加剧外需的困难。
三是要警惕去中国化的全球化。所谓去中国化的全球化,是指发达国家之间继续维持所谓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全球化,但是希望把中国排除出去,所以叫作“去中国化的全球化”。两年前,我去美国交流后提出了美国实施贸易战的“三部曲”:第一步是贸易战,第二步是中美脱钩,第三步是新冷战。从当前中美摩擦的变局来看,基本上在这个“三部曲”框架之内,并且三步并作两步,甚至是朝着“新冷战”迈出了一大步。在贸易战、脱钩和新冷战实施步伐加快的情形下,要认识到出口面临的严峻外部环境。就脱钩的问题来看,我们是反对脱钩的。在国际分工合作过程中,中国是一个贡献者,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获益者。所以,当务之急是要破解或者延缓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这种“脱钩”策略。当然,不管破解还是延缓,我们都要明白,这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赢得发展的时间窗口,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是会解决很多问题。因此,在应付“脱钩”的过程中,要对应地采取有弹性的谈判策略,有进有退,有张有弛,用更大的弹性来反对脱钩,对应对贸易战做更多的准备,即使被关门也要争取保留一个门缝。
四是要用市场化的方法支持出口。从4月外贸数据来看,出口短期有所好转,进口急剧减少带动外贸顺差扩大,进口减少反映国内需求的下降,这是一个中长期问题的反映。但在全球需求走弱,外部环境复杂性上升的情况下,无论是从保出口企业运转的角度,还是从满足外汇需求的角度,中国都需要维持一定水平的出口,加大对出口的支持有其必要性。但具体怎么支持需要认真研究,不能走过去的老路,让人家抓住小辫子,说我们用非市场化的方法,用“政府 企业”的方式与其他国家竞争。我们要进入国际市场,就要和国际通行的体制能够对接,能够用同样的方式表达。所以,扶持出口要坚持用市场化的方法。在具体的政策方面,不管是加大对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还是对外贸企业开展阶段性扶持,都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尊重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五是要重视医护产品的出口。从全球来看,在疫苗被研发出来之前,医护产品都会有很大的供需缺口,一方面疫情之下对医护产品本身就有很大的应急需求,另一方面疫情之后全球都会想办法补充库存,甚至比应急时期的需求规模更大。这将给中国医护产品出口带来一定机遇。要抓住这一契机,加强监管,严把产品质量关,用市场化的方法、其他国家能够接受的方式扶持优质的企业,把好的产品、合格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占领市场。
坚持常态防疫和复工复产双底线,核酸检测“扩大应检、鼓励愿检”
除了外贸遇到的问题之外,我再就当前经济工作中遇到的常态防疫与复工复产这对重要矛盾谈点看法。常态防疫与复工复产是当前工作需要坚持的双重底线,但这两个底线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区域重要性还是有所差别。
针对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鉴于全球疫情还在继续恶化,特别是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超出最初预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复工复产效率也不高,且简单复工复产可能会引发二次疫情,由此导致更大损失,因此应该以防疫为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全球来看疫情发展仍较为缓和,死亡率相对较低,当前中国防疫形势转好,即使出现新的情况我们也完全能够应对,在此情况下如果再不大力复工复产,人民生产生活都会受到很大冲击,因此中国更应该抓住错峰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打破西方尤其是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的策略。
我认为,要坚持常态防疫、复工复产的双底线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分类指导,并进一步加强检测,扩大应检,鼓励愿检。要把中国国内的情况分为两大区域来看,一是武汉地区和其他个别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二是全国其他地区。对武汉地区和其他个别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以常态化防疫为主,兼顾复工复产;而其他区域就要推行以复工复产为核心兼顾常态化防疫的政策。武汉和其他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要做好常态化防控,核心在于加强检测。我在4月7日写了《武汉开城之际的思考》并提交给了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政策,当然这也不全是我一个人贡献,有其他人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只是我是最早向中央提出这个建议的。从当前进展来看,武汉不仅做到了“应检尽检”,并且还扩大了应检范围,推行全民检测。这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武汉的全民检测是整个中国常态化防疫战成功的基础,只有对武汉地区进行全面的检测,才能够消除武汉地区的隐患,提升武汉居民甚至全国人口流动的信心。在实施全面检测的基础上,再对所有检测出来的感染者实行集中隔离,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员就能够完全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进度来看,一个月内武汉市就可以做完全民检测,下半年湖北省、武汉市就能够完全甩开包袱,骄傲地宣布武汉成为全世界最安全的区域,加大马力复工复产。其他小范围内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也可以参照这一方式推行全民检测,在此基础上实现“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并将检测结果作为健康码绿码的重要条件。有了这套检测与健康码有机结合的体系,我们就能将中国打造成全世界最安全的区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有效的疫情防控,不需要走西方国家全民免疫的路子,确保复工复产能够科学、有效、不打折扣、不走回头路地进行,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疫情防控之路。
除了做好疫情防控的分类指导、加强检测之外,另一个当务之急是要补好公共卫生短板。当前的公共卫生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匹配,此次疫情发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还有很大的漏洞,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这一方面可以拉动经济,当然更重要的是可以防范疫情的再次爆发。在补好公共卫生短板方面,我有几点建议:一是要建设网格化的发热门诊,二是要加大各地重症icu的改造措施和力度,完善应急措施,三是要做好医疗卫生物资储备,在武汉建设国家公共卫生战略储备基地。
信用评级
010-66428855-505、506医保服务
010-66428855-522服务认证
130 7115 7538会展培训
010-66428855-517社会信用大数据
157 1003 5933